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們都在不斷書寫屬于自己的獨特篇章。對我而言,從一名懷揣夢想、遠渡重洋的留學人員,到投身地方、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人員,一路走來,滿是成長與蛻變,每一段經歷都如同閃耀的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而其中,在中國駐法國使館領事部的實習經歷和在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以下簡稱“全法學聯”)應急安全部的服務工作,無疑是我人生中最璀璨的一顆星,它不僅豐富了我的閱歷,更讓我深刻認識到留學人員權益維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第七區(qū)木樨街20號的中國駐法國使館(作者供圖)
留學人員權益維護之路的起點
當我還是一名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擊,也經歷過生活與學習中的種種困難。那些獨自面對挑戰(zhàn)的日子,那些在迷茫中尋找方向的時刻,讓我對留學人員群體的艱辛有了切身體會。每一次在異國街頭徘徊,每一次在學業(yè)壓力下掙扎,我都在心底渴望著能有一份溫暖的力量給予我支持,能有一個堅實的后盾保障我的權益。正是這份感同身受,讓我在2018年9月得知有機會到中國駐法國使館實習時,非常幸運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在那段日子里,我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留學人員真實世界的大門。在這里,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留學人員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它們如同隱藏在暗處的礁石,隨時可能讓留學人員的求學之旅觸礁擱淺。
彼時,我還是全法學聯應急安全部的一員。全法學聯,這個由眾多留學人員組成的大家庭,一直致力于為在法留學人員提供幫助與支持。我們就像一群緊密團結的戰(zhàn)士,在維護留學人員權益的道路上并肩作戰(zhàn)。在與大家共同努力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全法學聯的力量,也看到了它在留學人員心中的重要地位。它就像一座燈塔,在茫茫大海中為留學人員指引方向;又像一個避風港,在暴風雨來臨時給予留學人員溫暖與庇護。
如今,我已回國成為一名公職人員,但那段留學生活和在使館領事部實習的經歷,始終在我心中揮之不去。它們時刻提醒著我,還有許多留學人員需要我們的關心與幫助,還有許多留學人員權益侵害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我愿以對留學人員的深厚情感為筆,寫下這篇關于在外留學人員權益維護的文章,希望能為廣大留學人員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個重要的問題。
留學人員權益受侵害類型
在使館實習的日子里,我了解到形形色色留學人員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這些事件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留學人員在海外面臨的復雜環(huán)境和諸多挑戰(zhàn)。通過對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發(fā)現,留學人員權益侵害問題主要集中在經濟詐騙、人身安全、學業(yè)與生活困擾這三大類。每一類問題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背后成因,它們不僅給留學人員的個人財產、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帶來嚴重影響,也對他們的學業(yè)和未來發(fā)展造成了阻礙。
一是經濟詐騙類。
經濟詐騙是留學人員在海外遭遇的較為常見的權益侵害類型之一。詐騙分子往往利用留學人員涉世未深、對當地環(huán)境不熟悉以及渴望節(jié)省開支等心理,精心設計各種騙局,讓他們不知不覺陷入其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換匯詐騙。在法國,換匯詐騙是一種高發(fā)的詐騙手段。隨著留學人員群體的不斷壯大,換匯需求也日益增加,這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他們以“優(yōu)惠匯率”為誘餌,在網站、微信群等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換匯信息,吸引留學人員上鉤。這些信息通常聲稱可以提供比銀行更優(yōu)惠的匯率,且手續(xù)費低廉、交易快捷方便。對留學人員來說,能夠以更劃算的匯率換到所需外幣,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然而,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些看似誘人的條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一旦留學人員與詐騙分子取得聯系并達成換匯意向,詐騙分子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留學人員先匯款。他們可能聲稱自己在國外,無法直接收取現金,需要將人民幣轉賬到他們指定的國內賬戶;或以“網銀故障”“銀行系統升級”等借口,拖延轉賬時間,同時提供虛假的轉賬憑證,讓留學人員誤以為對方已經完成匯款操作,從而放松警惕,將資金轉給對方。而當留學人員發(fā)現自己遲遲沒有收到對方承諾的外幣,再試圖聯系詐騙分子時,對方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電信詐騙。電信詐騙也是留學人員需要高度警惕的一種詐騙形式。詐騙分子通常會利用電話、短信、網絡社交軟件等工具,冒充中國駐外機構工作人員、國內公檢法機關人員、電信公司客服等身份,以留學人員涉嫌違法犯罪、賬戶存在安全問題、包裹被海關扣留等為由,編造各種虛假信息,誘導留學人員按照他們的指示進行操作,從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例如,一些詐騙分子會冒充中國使館工作人員,給留學人員打電話,稱其護照或簽證出現問題,需要立即處理,否則將被限制出境或面臨法律制裁。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們還會通過技術手段偽造使館的電話號碼,讓留學人員誤以為電話是從使館打來的。在留學人員感到恐慌和無助時,詐騙分子便會進一步誘導他們添加微信或QQ等社交軟件,發(fā)送所謂的“官方文件”或“通知”,要求留學人員按照文件中的指示,將一筆錢轉到指定的“安全賬戶”進行驗證或處理。
還有一些詐騙分子會冒充國內公檢法機關人員,以留學人員涉嫌洗錢、販毒等嚴重犯罪為由,要求留學人員配合調查。他們會通過發(fā)送偽造的“通緝令”“法院傳票”等文件,讓留學人員相信自己真的陷入了法律困境。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留學人員往往會聽從詐騙分子的安排,下載一些所謂的“安全軟件”或“視頻會議軟件”,在軟件中與詐騙分子進行“視頻通話”。在通話過程中,詐騙分子會以“保密”為由,要求留學人員關閉手機的錄音和錄像功能,并按照他們的指示進行一系列操作,如提供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卡賬號和密碼等。最終,留學人員銀行卡里的資金被詐騙分子全部轉走。
更有甚者,一些詐騙分子還會利用留學人員渴望賺錢的心理,設置理財陷阱。他們會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一些虛假的投資信息,聲稱有內部渠道可以獲得高額回報,誘導留學人員參與投資。這些投資項目往往以虛擬貨幣、外匯交易、網絡刷單等形式出現,看似回報率極高,但實際上都是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騙局。留學人員在投入資金后,初期可能會獲得一些小額的“收益”,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真的找到了賺錢的機會,從而放松警惕,加大投資金額。然而,當他們想要提現時,卻發(fā)現無法操作,或者被要求繳納各種高額手續(xù)費、保證金等費用。此時,留學人員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但為時已晚。
虛擬綁架威脅。還有一類近年來呈高發(fā)態(tài)勢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虛擬綁架。這種詐騙模式利用了留學人員和家長遠隔萬里、溝通不暢的現實情況,精心設計雙向連環(huán)騙局,給留學人員及其家庭帶來了極大傷害。
詐騙分子通常會冒充中國駐外機構、國內公檢法機關等名義,通過電話、網絡社交軟件等方式與留學人員取得聯系,以留學人員涉嫌違法犯罪、賬戶存在問題等為由,套取留學人員的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在騙取留學人員的信任后,詐騙分子會進一步威脅留學人員,要求他們按照指示進行操作,否則將面臨嚴重的后果。同時,詐騙分子會冒充留學人員的身份,與留學人員的家長取得聯系,發(fā)送事先錄制好的被“綁架”視頻或照片,向家長索要巨額贖金。
二是人身安全類。
人身安全是留學人員在海外最基本的權益,然而,由于文化差異、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留學人員在海外有時會面臨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脅。這些威脅不僅給留學人員的身體造成了傷害,也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創(chuàng)傷。
在法國的一些城市,尤其是治安狀況不佳的地區(qū),留學人員遭遇暴力襲擊和偷盜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些襲擊和偷盜事件通常發(fā)生在街頭、住所、購物中心等場所,襲擊者可能是當地不良青年、犯罪分子、非法移民,也可能是出于種族歧視等原因對留學人員心懷惡意的人。
曾經記錄過一起這樣的案件:留學生小劉下課后準備乘坐地鐵返回住所,突然感到后背的背包似有異動,回過頭來發(fā)現背包的拉鏈早已被打開,小偷正在翻找里面的錢包,小劉大聲喝止,卻不料撕扯間小偷惱羞成怒,對小劉拳打腳踢,造成小劉身上多處瘀傷。此類事件引起了在法留學群體的廣泛關注和強烈憤慨,卻也讓人們對留學人員在法國的人身安全問題感到擔憂。
除了人身襲擊事件,偷盜也是困擾留學人員的又一大治安問題。我在巴黎讀書時,就不時聽說同學A在搭乘地鐵時被偷走了手機,或同學B在巴黎市中心的寓所被洗劫一空的事件。
分析此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地區(qū)治安狀況不佳,犯罪率較高,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文化差異和種族歧視也是導致留學人員成為襲擊目標的重要因素。在法國,一些人對來自我國的留學人員和游客存在誤解和偏見,認為中國人習慣攜帶大量現金在身上,從而被他們認作“行走的ATM機”,于是對留學人員產生了搶劫襲擊或偷盜的想法。此外,留學人員由于語言不通,對當地法律和社會環(huán)境不熟悉,在遇到危險時往往難以有效保護自己,也增加了他們成為受害者的風險。
三是學業(yè)與生活困擾類。
留學人員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法國求學,在學業(yè)和生活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困擾和不公平對待,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傷害。
在學業(yè)方面,部分留學人員也遭遇過學業(yè)歧視和不公平待遇。有的教授在課程評分、論文指導等環(huán)節(jié)設置障礙;有的學校在處理學術爭議時,未能給予中國留學人員公正的申訴機會。生活中,租房糾紛帶來的困擾也較為常見。一些不良房東會以各種理由克扣留學人員的押金,或者在房屋設施維修、居住條件等方面敷衍了事,這些都給留學人員的海外生活帶來了麻煩。
有效發(fā)揮使領館和學聯的作用
在維護留學人員權益的道路上,中國駐外使領館與學聯就像兩座堅固的堡壘,為留學人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他們各自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又相互協作,共同為留學人員撐起一片安全、穩(wěn)定的天空。
中國駐法國使館依據《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和雙邊領事條約,肩負著為在法中國公民提供領事保護和協助的重要職責。當留學人員遭遇人身安全威脅、法律糾紛、證件丟失等問題時,使領館是他們堅實的后盾。領事官員會第一時間與當事人取得聯系,了解事件詳情,為其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必要時還會推薦當地律師協助處理案件。
全法學聯作為在法留學人員組織,在留學人員權益維護工作中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全法學聯始終將留學人員的權益放在首位,當留學人員遭遇權益侵害事件時,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提供應急支持與援助。2012年,全法學聯專門成立了應急安全部,其作為學聯的對外核心職能部門,主要協助駐法使館教育處構建全法應急安全網絡聯動機制,聯絡全法各地分學聯、在法各中國高校校友會、各專業(yè)協會、旅法僑界、新聞界,聯系法國各級政府機構、警察局、消防局、醫(yī)院、律師事務所等,共同處理留法學生人身財產、身心健康、意外事故等方面的應急安全事件。應急安全部的成員們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為留學人員提供幫助。
我作為應急安全部的一員,曾參與多起突發(fā)事件的處置,其中上文提到的留學生小劉在地鐵遭遇襲擊的案件,至今仍歷歷在目。那天晚上10點左右,應急安全部的熱線突然響起,電話那頭是小劉帶著哭腔的聲音:“我在地鐵12號線被人打了,錢包被搶,現在在路邊,不知道該怎么辦……”接電話的志愿者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流程:
快速核實:一邊安撫小劉情緒,一邊確認其所在具體位置(地鐵某站出口)、受傷情況(表皮瘀青、輕微腦震蕩)、嫌疑人特征(兩名青年,穿深色衛(wèi)衣);
資源協調:立即聯系駐法使館領事部值班人員報備情況,同步通過學聯的合作渠道聯系附近華人診所,安排醫(yī)生待命;同時指導小劉撥打法國緊急報警電話17報警,并提醒她保留現場證據(如被扯壞的背包);
現場支援:距離事發(fā)地最近的3名學聯志愿者(其中1名是法律專業(yè)學生)在20分鐘內趕到現場,協助小劉與趕來的警察溝通(因小劉法語口語較弱,志愿者全程翻譯),清晰陳述事件經過并完成報案筆錄;
后續(xù)跟進:當晚陪同小劉到診所檢查,確認無嚴重傷情后送其返回住所。次日,應急安全部整理事件詳情,通過學聯公眾號發(fā)布安全提醒,標注該地鐵線路的高風險時段,并附上“遇襲后報警流程”“法語求助短語”等實用信息。同時,持續(xù)跟進警方調查進度,每周與小劉溝通一次,提供心理疏導支持,直至案件告破(約1個月后,警方通告抓獲嫌疑人)。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每年應急安全部平均會處理10余起類似突發(fā)事件,包括換匯詐騙后的證據搜集協助、租房糾紛中的法律條款解讀、“虛擬綁架”中及時聯系家長澄清騙局等。每一次處置,都是對“快速響應、專業(yè)協助、情感支持”理念的踐行,也讓更多留學人員知道:遇到事,找學聯應急安全部,就像找到了在異國的家人。
全法學聯的應急機制在特殊時期更能體現其價值。2020年疫情暴發(fā)后,應急安全部成為使館與留學人員之間的重要紐帶。我們沒有陷入對疫情本身的過度聚焦,而是將其作為應急體系的“實戰(zhàn)演練”:通過24小時在線咨詢群收集留學人員的緊急需求(如核酸檢測預約、輕癥居家護理、機票改簽困難等),對接使館發(fā)放防疫物資(如健康包),并針對“封城期間獨居學生心理危機”“華人遭遇歧視性言論”等新問題,快速聯動心理專業(yè)留學人員組建疏導小組。這種“以應急機制應對特殊情況”的模式,恰恰印證了應急安全部“靈活響應、覆蓋多元風險”的設計初衷。
在日常工作中,全法學聯還會通過舉辦各類留學安全講座、線上分享會等活動,向留學人員普及安全知識和法律常識。例如,邀請當地律師、警察為留學人員講解法國法律規(guī)定、常見詐騙手段及應對方法;推出《平安留學》系列微節(jié)目,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傳遞安全信息,提高留學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在維護留學人員權益方面,使領館與全法學聯始終緊密協作。中國駐法國使館為留學人員提供領事保護的“底線支撐”,而全法學聯則發(fā)揮“貼近群體、反應靈活”的優(yōu)勢,成為使館工作的“毛細血管”,兩者相輔相成,構建起“官方保護+民間互助”的雙重屏障。
在駐法使館領事部的實習經歷,以及參與全法學聯權益維護工作的過程,讓我對留學人員權益維護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切身體會到,海外留學人員的權益保護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協助處理各類事件,我的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也更加理解了領事保護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我個人參與相關工作的感受,我認為,要更好地維護留學人員的權益,未來應加強事前預防的宣傳教育工作。除了現有的講座、微節(jié)目等形式,還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渠道,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傳播安全知識和法律常識,提高留學人員的防范意識。同時,進一步完善事后處理的協作機制,加強使領館、全法學聯、當地警方、司法機構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權益維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留學人員權益維護之路任重道遠,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夠為海外學子筑起一道堅實的保護屏障,讓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能夠安心學習生活,追逐自己的夢想。(作者 褚英楠系法國索邦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就職于沈陽市皇姑區(qū)商務局。李航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xhg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