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模擬考,而是“生死時速”。在山東水利職業(yè)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中心,大二學生辛坤緊盯診斷儀屏幕,與同學們一起圍著一輛“趴窩”的新能源汽車。他們手中的工單,是來自合作企業(yè)的真實訂單——客戶車輛電池管理系統(tǒng)異常,兩小時內必須完成診斷并提交解決方案。這一幕,正是中德先進職業(yè)教育合作項目(SGAVE)賦予學生的“實戰(zhàn)戰(zhàn)場”,徹底打通了課堂與車間的“最后一公里”。
破局之路:德國“雙元制”的本土化基因重組
“汽修廠開進校園,課堂搬進車間?!痹撔C電工程系主任殷鏡波道破人才培養(yǎng)新理念。
2022年,該校成為教育部SGAVE首批試點。項目以德國“雙元制”為藍本,進行了一場徹底的產教融合“基因重組”:構建“五融”(課崗、課證、產訓、課賽、課育融合)、“四化”(課程標準化、管理制度化、資源立體化、評價多元化)、“三對接”(崗位需求與目標、校企師資、實訓基地與社會服務對接)的全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不僅是教學改革,更是機制的重塑,讓職業(yè)教育真正對接產業(yè)脈搏。
課程革命:用戶委托書驅動的“實戰(zhàn)課堂”
SGAVE的課程體系,徹底顛覆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線性邏輯傳統(tǒng)。學習起點,是一份來自企業(yè)的真實“用戶委托書”。例如,在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課上,學生小組拿到的任務是:某品牌混動車無法啟動,限時兩小時診斷。沒有枯燥的原理灌輸,學生必須運用SGAVE六步法,像剝洋蔥般層層深入問題核心,最終提交完整的維修方案。
“大一開始,我們就在模擬售后顧問角色。”學生李廣鑫說,“不僅要‘修車’,更要‘對話客戶’、撰寫專業(yè)報告。這讓我們提前擁有了崗位的核心能力。”
師資升級:“雙師型”教師的“跨界熔爐”
“車間就是課堂。手上沒油污,光畫電路圖,修不好真車。”
SGAVE導師李圣瑞曾是德系品牌4S店高級技師,如今他白天帶學生拆裝變速箱,晚上參與國際教研。在該項目組,80%的教師手握企業(yè)工程師資格,部分教師更是深度參與了德國原版課程開發(fā)。這種“左手扳手,右手粉筆”的“跨界熔爐”,讓理論教學與一線實踐徹底無縫融合,培養(yǎng)的學生一出校門即能上手。
實訓場景:校園里的“全真”汽修廠
走進2000平方米的實訓中心,宛如置身現代化汽車服務企業(yè)的“心臟”。該校與山東潤澤共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將課堂直接“嫁接”到維修工位。最新診斷設備、前沿工藝、真實售后服務流程——學生觸手可及。2024年6月投入運營的校企維修中心,短短數月已服務數百位真實客戶。學生們在解決一個個真故障中,技能飛速提升,更在心底烙下“客戶至上”的服務基因。
在這里,學生們主動出擊,在真實項目和技能大賽中完成從“學習者”到“問題解決者”的蛻變。
匠魂塑造:專業(yè)課堂里的“隱形思政”
SGAVE培養(yǎng)的不僅是技工,更是有靈魂的工匠。在一次電池包拆裝實訓中,學生因失誤損壞了BMS模塊。導師沒有責罵,而是引導他面對“客戶”該如何解釋,學生誠懇道歉并承諾提供3次保養(yǎng)補償,導師點評“專業(yè)的道歉是贏得信任的起點”。
類似“案例化思政”貫穿項目始終。在發(fā)動機維修課上,大國工匠鹿新弟的故事被引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維修崗位中追求極致”。思政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將工匠精神、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深植于技術教育的土壤。
“走出去”實驗:職教服務“一帶一路”的水院樣本
在老撾甘蒙省赤褐色的鉀鹽礦區(qū),該校教師張念利正指導當地工人檢修重型礦卡:“雨季電路板易蝕,防水密封圈要定期換。”今年初,該校SGAVE項目組攜“中國職教方案”走進老撾,為中農鉀肥開展定制化培訓,開創(chuàng)了“教隨產出、產教共生”的“走出去”新范式?!皣庖痪€導師+國內二線團隊”協同教學,學員全員通過中老聯合認證。這不僅是技術服務輸出,更是中國職業(yè)教育軟實力的成功“外溢”。
從校園車間到跨國礦區(qū),從課桌工位到大賽舞臺,SGAVE項目的魅力在于不斷打破邊界——校企之墻、知行鴻溝、技藝與匠心之界。當學生自信地解決企業(yè)真故障,當他們帶著創(chuàng)新方案閃耀賽場,當他們代表中國技術走向世界,可以看到的是技術人才個體的拔節(jié)生長,更是中國職業(yè)教育與產業(yè)同頻、與時代共振的蓬勃圖景。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在真實世界的坐標中找到定位,用技術點燃夢想,以匠心定義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2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xhg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