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高溫下,汗珠滴落泥土。湘潭大學2023屆選調生劉禹江爬上村民的桃山,俯身細看果樹長勢,和老鄉(xiāng)們盤算著如何讓桃子賣得更遠、賣得更好——這是他扎根瀏陽市鎮(zhèn)頭鎮(zhèn)北星村的尋常一天。從田間地頭的種植細節(jié),到市場銷路的對策謀劃,他的目光始終緊緊跟隨村民的需求。
7月初,湘潭大學“寶藏職業(yè)大發(fā)現”暑期實踐團跟隨劉禹江的腳步,深入瀏陽市鎮(zhèn)頭鎮(zhèn)北星村,開啟為期3天的實地調研,探尋選調生的職業(yè)選擇與擔當。
推開農家吱呀作響的木門,熱情的村民出門迎接,拉著隊員們嘮起家常。劉禹江一邊記錄村民反映的灌溉用水、農產品銷售等“瑣事”,一邊向實踐團成員解釋:“傾聽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才是摸清基層需求的關鍵。”
北星村毗鄰株洲荷塘區(qū),是一個以雙季稻種植的農業(yè)大村,也是一個無名人故居、無古村落、無風景名勝、無主要產業(yè)的“四無”村莊,如何讓這樣一個“四無”村莊成功“突圍”,是劉禹江日夜思考的課題。
帶著這些思考,他調研了永安督正村的美麗屋場建設、沿溪沙龍村的萬畝蔬菜基地、棖沖才常村的黑斑蛙養(yǎng)殖等。結合調研所獲,立足本村實際,開展了“城鄉(xiāng)結對”農產品進城,著力打造“星耕瑞品”農產品品牌,開通“村書記直播帶貨”平臺等一系列嘗試,把自身發(fā)展融入村級發(fā)展之中,把全村發(fā)展融入全市鄉(xiāng)村振興大發(fā)展格局之中。
行走在北星村的街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藝術墻繪讓人不禁駐足。劉禹江介紹道:“這些墻繪是湘大學子的創(chuàng)作成果,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還成了村里的‘文化名片’?!庇谩耙环鶋L”“一部短片”“一套設計”助力北星村被“看見”、被“發(fā)現”。實踐團成員漫步其間,感受著藝術與鄉(xiāng)村碰撞的魅力,也直觀地體會到基層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溫度。
選擇基層、扎根基層,是一群湘大學子無悔的職業(yè)路徑。劉禹江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指引他走上選調生這條道路的,是他的妻子——湘潭大學2021屆選調生劉航宇?!拔覀冊谝黄穑菫榱俗尡舜烁鼉?yōu)秀,成為照亮對方的光?!边@對基層伴侶,攜手敲開片組鄰里的每一扇門,在促膝長談中感知民情,在泥土芬芳里沉淀真情。
對他們而言,“選調生”從來都不是身上的光環(huán),而是直面基層瑣碎繁雜工作時仍保持一往無前的初心和追求。在基層,他們一起敲開了片、組、鄰每家每戶的大門,細致了解每個片組的實際問題,在與群眾的促膝長談間感受民生實情。在基層,他們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正如劉禹江所說:“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要忘記自己選調生的身份,把自己真正地融入進村民當中,與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同時,我們也需要時刻銘記作為選調生的責任與擔當,為村民做實事,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p>
炎炎夏日,37℃的高溫炙烤大地,但劉禹江用汗水澆灌的這份“基層溫度”,卻如清泉般浸潤人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羅雨祺 李峰 段詩晴)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xhg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