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_国产av原创国片精品有毛_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成熟_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国产

首頁>檢索頁>當前

讓學生參與解決動態(tài)的問題

——訪“PISA之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

發(fā)布時間:2025-09-11 作者:本報記者 黃金魯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人工智能正在顛覆全球教育形態(tài),如何適應并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重塑學習和評估模式,是亟待世界各國共同解答的時代課題。為此,本報記者獨家采訪“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之父”、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以下簡稱“經(jīng)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以探索智能時代的學習和評估圖景。

  ——編者

  1.超越人工智能模型范圍進行思考

  記者:施萊歇爾先生,您好!前不久,經(jīng)合組織發(fā)布《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人工智能能力介紹》報告,評估和比較人工智能相對于人類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您能否介紹下人工智能已經(jīng)發(fā)展到什么階段?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經(jīng)合組織投入了大量精力,試圖探究人工智能的能力,特別是其相對于人類擅長的領域。其中,最容易入手的是語言。我們將語言能力由低到高分為“關鍵詞”、“語法”、“語義”、“語境理解”、“實時語境理解”五個層級。從語言、知識和學習維度看,人工智能在第三級及之前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不錯了,能夠整合多語料庫知識,具備高級推理能力,通過圖像進行溝通,支持多種語言且能迭代學習。在某些領域,甚至已接近第四級,能夠借助知識儲備進行復雜推理,支持視頻交互等??梢哉f,語言是人工智能非常擅長的領域,而且會越來越強,“DeepSeek”、“ChatGPT”等廣泛應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時,我們將社交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分為五個層級,并從身份、社會問題解決、身體表達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已經(jīng)到了第二級,能夠展現(xiàn)基本的人格特征,運用簡單的非語言信號,通過互動學習,并使用有限的溝通方式,識別明確的情緒,解決熟悉的問題等。這已經(jīng)相當優(yōu)秀了。當然,人工智能在第三級也有一些進展,即能夠進化人格特征,模仿肢體語言,更新社交知識,并情感化溝通,識別社交意圖,解決動態(tài)社交難題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在社交能力領域將越來越強大,并將在認知維度、社會維度,甚至情感維度上迅猛發(fā)展。

  記者: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的影響?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未來總是充滿意外和不確定性,人工智能讓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開始面臨嚴峻挑戰(zhàn)。例如,在教育領域,那些容易教、容易測試的東西,已經(jīng)變得數(shù)字化、自動化。為此,我們如何補充而不是替代在計算機中創(chuàng)造的人工智能?這是全球課程設計和評估面對的重要問題。

  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對教師而言非常重要,但我認為,人工智能永遠不會取代教師。學習始終是一種社會和關系現(xiàn)象,而不僅僅是一種交易行為,但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很可能會取代那些在人工智能領域苦苦掙扎的教師,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同時,并不是所有能做的事情都應該去做,人類發(fā)明新工具的能力總是比明智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強得多,如何大規(guī)模、安全、合乎倫理地在教育領域使用人工智能,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在實踐中,我們還需要捫心自問,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又將如何促使我們設計未來的課程?我們還應該問自己,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教育的供給方式和任務類型?特別是,對教師來說,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課堂環(huán)境設計和教學?所有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并將成為課程改革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是否了解一個社會的敘事是如何出現(xiàn)、發(fā)展和進步的?當背景發(fā)生變化時,又是如何解構的?在某些領域,我們要改變在課程中呈現(xiàn)各學科的方式,因為學生跨越學科界限的思維能力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工智能在知識領域的工作能力一直很強大,但作為人類,我們有能力將不同的知識領域聯(lián)系起來,超越正在使用的訓練模型范圍進行思考。

  2.勇于移除課程不再需要的內容

  記者: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您認為未來的課程變革最重要的是什么?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課程設置,并拿出勇氣,將一些內容從課程中剔除。當然,這并不容易。少而精的教學是成功的秘訣,但這一秘訣很難實現(xiàn),因為社會總是認可并獎勵我們在課程中增加新內容,而不是從課程中剔除一些傳統(tǒng)內容。當孩子不再學習對他們未來發(fā)展重要的東西時,家長就會非常擔心和緊張。然而,為了給我們需要增加的內容騰出空間,非常有必要移除不再需要的東西。課程設計的意義,在于厘清未來需要什么,可以保留什么,是否應該做出改變,是否要用更相關、更合適的東西取代某些課程材料,以及可以取消什么。

  就人工智能本身而言,未來的課程應更加關注智能時代的素養(yǎng),這也是我們將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29框架中嵌入的內容。例如,在智能時代,讀寫能力代表學習者在人工智能影響下茁壯成長所需的技術知識、持久技能以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態(tài)度,使得他們能夠參與、創(chuàng)造、管理和設計人工智能,同時批判性地評估其益處、風險和道德影響。我們還開發(fā)了人工智能素養(yǎng)框架,并設計了數(shù)據(jù)地圖,研究學生如何參與人工智能,能否分析、評估,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創(chuàng)造。

  記者:您提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將人工智能素養(yǎng)納入未來項目框架,能具體介紹下項目如何創(chuàng)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嗎?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研究發(fā)現(xiàn),把課程設計和評估放在同一軌道非常重要,但如果課程與考試之間發(fā)生沖突,考試必勝無疑。我們也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因此需要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事實上,技術并不新鮮,它與我們相伴已久,只是過去的學習經(jīng)常由教師進行引導和指導,而如今,我們需要借助數(shù)字工具從多種渠道加強自主學習,這就是變革。

  經(jīng)合組織在設計評估模型時,希望學生不僅僅是學習實驗結果,而是主動進行實驗;不一定是學習編碼,而是學習作為編碼基礎的計算思維,然后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今天,無論學生走到哪里,從事什么職業(yè),哪怕成為一名教師,都需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數(shù)據(jù)科學家。今年,我們已經(jīng)使用了這種能力模型,測試學生能否使用數(shù)字工具進行學習。

  此外,不只是看學生能否使用數(shù)字工具,還要驗證這些數(shù)字工具是不是促進學習的好方法。測試中,我們會給學生做一個簡短介紹,給他們舉一些例子,并布置一些需要應用知識的任務,最后要求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但我們并不是把學習和評估割裂開來,而是將二者結合起來。

  3.關注發(fā)展有效的學習策略

  記者:最后,如何將學習和評估結合起來?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今天,我們要解決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動態(tài)的,教授一成不變的課程,對于學生適應未來并不是特別有用。因此,必須讓學生參與解決動態(tài)的問題,然后才是評估知識和成績。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這種元認知在學習策略中的權重將越來越高。

  研究發(fā)現(xiàn),給學生提出復雜的問題,讓他們自主學習,必須采取一些舉措激勵他們,保持他們的參與性。為此,我們在評估項目中建立了九個互動單元,每個單元針對的是學生感興趣的不同主題。同時,我們確立了框架結構,從輔導開始,給學生提供工具,然后是學習任務,最后是挑戰(zhàn)和反思。學習任務是不斷發(fā)展的,并且具有互動性。我們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輔導系統(tǒng),他們在做測試時可以隨時訪問數(shù)字輔導員。

  其間,所有的任務都是開放式的,事先并不知道答案。學生可以創(chuàng)造和展示他們的作品,然后我們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這些任務一開始很簡單,到后來會變得異常困難。評分也很有趣。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過程數(shù)據(jù),學生是否得到正確答案只是答案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如何解決問題,運用了什么樣的學習策略等。當然,這也是評估最難的地方。但是,這才是現(xiàn)代課程、現(xiàn)代評估,關注的不僅僅是固定的知識積累,還有發(fā)展有效的學習策略。

  我相信,這也是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我們的地方。人工智能已經(jīng)極大地改變和發(fā)展了我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但這些知識和技能應該是對人工智能的補充,而非替代。我們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圍繞其設計課程,建立與之同步的評估工具,并重新整合學習和評估,使它們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為學生提供即時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為教師提供有意義的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教學;為教育系統(tǒng)提供可靠的反饋,幫助年輕人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1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xhg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